大地与我们

语文课课前演讲纪念


人类的演变史,其实就是一部食物的演变史。

先民刀耕火种,稻和黍生长在史前的土地上,人类与大地有了最初的约定;古代人种植五谷杂粮,粗糙的麸质将我们与泥土紧密联系,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”九蒸九晒”,是先民对大地的低语。现代人有了加工食物的能力,可是何食不出于地?大地的纹理依然写在食物的滋味中,流淌在我们的生活里。

籍由一日三餐,我们改变着大地。犁铧翻开黝黑的田泥,秧马在水田划出翠线,镰刀收割无边的麦浪,窖藏沉淀着大地的呼吸。即便在钢筋森林里,菜市场也有日复一日的忙碌与吆喝,家中厨房飘散出淡淡的油烟味,门口的泡沫箱里,韭菜和蒜苗也在静静地生长。

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。潮汕的艇仔粥漂着西江的波光,杭帮的龙井虾仁浸润西湖的烟雨,巴蜀的火锅沸腾岷江的豪情,关中的泡馍沉淀黄土的厚重。我们夹起螺蛳粉里的酸笋时,便是挑起了群山秀水的馈赠;绍兴人啜饮黄酒时,流过喉咙的是鉴湖水酿的乡愁。中国人安土重迁,生于每一块土地上的食物,都允许我们与先祖对坐行箸;我们则是大地桌边的一副碗筷,等待着那些候鸟再度扑进故乡的烟火。

陶簋盛五谷以祭天,元宵类银汉寄团圆。人们把对美好未来的无数种亲切构想,谱成无数首抒情诗,揉进食物里。一日三餐背后,我们都是捧着碗的读者,在永不完结的篇章中,把对大地的眷恋与期许,烹调成生命的酸甜苦辣。

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许多人还保持着亲自下厨的习惯——亲手触碰到食材的粗糙,鼻尖嗅到锅巴的焦香,米香混合着蒸汽扑面而来,双脚离地的都市人,刹那间摸到了大地的脉搏。

或许我们本就是大地的嫩芽,用食物的语言完成着生命的轮回——我们耕耘大地时,大地也在耕耘着我们。那些在基因里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,那些被酱料腌制过的起承转合,是我们作为大地子民、华夏儿女的最好凭证,也将会化作餐桌上细碎的言语,溶进盘前筷边的一碗饭、一勺汤。

  • 标题: 大地与我们
  • 作者:
  • 创建于 : 2025-03-08 00:00:00
  • 更新于 : 2025-06-12 00:00:00
  • 链接: https://astralun.top/闲笔碎纸/大地与我们/
  • 版权声明: 本文章采用 CC BY-NC-SA 4.0 进行许可。
评论
目录
大地与我们